2021年12月11日由杭州师范大学、宁波大学、绍兴文理学院、温州大学主办,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承办,在腾讯会议上举行了第一届浙江省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建设高层论坛。大会围绕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方案出现的问题与困惑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就相关问题达成共识,受益良多。
会议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个阶段由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史光辉教授主持,人文学院院长洪治纲致大会开幕辞,浙江师范大学胡德明教授作主题报告:《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胡教授研究了现行汉硕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的不合理现象,对比07年和09年的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能够给方案修订提供参考意见。胡教授从9个方面分析了问题,并提出了建议,如:第一个方面:课程设置的“刚性”与“柔性”问题,认为公共课、必修课、选修课、核心课、扩展课以及训练课的设置需要突出各培养单位的特色,保持培养方案的柔性,修改现行的培养方案,研究评估标准。第二个方面:关于语言学课程的地位问题,胡教授认为从07方案的重本体轻应用,到09方案的重应用轻本体,对汉硕学位的定位以及由此产生的课程设置原则都是对的,但认为过于强调应用性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他根据国外办学经验和语言学的基础理论地位,认为语言学知识应该进入核心课程。第三方面:关于文化类课程的地位问题。胡教授对比07方案中的必修课,认为09方案中的文化类课程比重过大,5门核心学位课程文化课就占了2门。胡教授通过吸取英美的经验和从汉语教授实践,提出课题教学如果侧重中国文化而不以汉语教学为主,效果不佳,进一步认为学习汉语是学习中国文化的最佳路径。针对现行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的问题,如课程过多,占用了大量时间,学生疲于奔命,自主学习和研究时间过少。有些课程与本科阶段所学多重复,学生反映强烈,怨声载道等,胡教授提出:删、并、拆、改、增建议,即有些课程删减、合并或改为选修课。胡教授还对教学实习、课程内容、授课方式、案例教学、增设选修课等问题提出了建议,他希望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方案能建立动态课程机制,吸收前沿研究成果。胡教授的问题与建议分析,激起了与会者的共鸣,各高校主管研究生事务的领导和汉硕点负责人就此获益良多,深受启发。
第二阶段由杭州师范大学那日松教授主持。温州大学吴之欧谈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的若干思考,彰显了温州大学汉硕生的培养特色。绍兴文理学院施俊教授立足当下疫情现实,提出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的困惑,发人深省,引发强烈共鸣。宁波大学毛海莹教授就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着力打造特色课程《中国文化概况》,深受好评。杭州师范大学曹沸教授以新文科视角,畅谈汉语国际教育的专业建设。
第三阶段由杭州师范大学曹沸主持。温州大学涂海强副教授以越南籍硕士生培养为考察对象,提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本土教师的培养模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王轻鸿教授联系本院谈了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建设的体会。中国计量大学彭飞教授探讨了疫情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实践教学问题,其中谈到监狱里外国人的汉语教学授课问题,具有教学创新性。
会议最后由杭州师范大学齐沪扬教授作总结发言。齐教授高度评价了各高校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建设的成功经验与培养特色,并就学科建设在当前疫情环境下面临的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等问题,释疑解惑,令人醍醐灌顶。齐教授认为每个学校应有不同的培养特色,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需要有一批有爱心的教师队伍,而且高校应立足课程体系,做好特色课程建设。他高度肯定了宁波大学《中国文化概况》课程建设,中国计量大学的二外建设。对一下届由宁波大学主办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建设充满信心。会议在与会专家的提问与交流环节中,圆满结束。
撰稿人:涂海强
审稿人:吴之欧